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卡卡踢

先別說八年抗戰了,你聽過「和平運動」嗎?-(下)

Updated: May 9, 2018

嗨,我們又見面了。

上篇我們談到了低調俱樂部和藝文研究會,推動和平的方式基本上是與政府官員對話建言,並製造社會輿論。本篇我們實際來看看,中日戰爭期間,發生了哪些與追求「和平」有關的事件。


錯失的和平機會-陶德曼調停

在七七事變中日戰火點燃後,十月戰爭陷入僵局,日軍久久攻不下上海,死傷也相當慘重,因此日本政府也希望避免戰事演變成長期作戰,而決定以外交手段配合戰事進行。日本外相會見德國駐日大使,請求德國能出面調停,而後於十月31日,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會見中國外交部長,轉達中日調停的意向。日本開出了一些和談條件,包括內蒙古自治、滿州國(課本說的偽滿州國)邊界設非武裝區、上海所設非武裝區擴大、停止排日政策等等。蔣介石邀請了很多人(若你對自己的腦容量有信心,我就列給你看吧:包含徐永昌、白崇禧、唐生智、顧祝同、錢大鈞等人)一同討論,結論是:此非亡國條件,當可繼續討論。當然結果是短時間內他們也還沒法提出任何應對方案。對此陶德曼特別叮嚀蔣介石,若不盡快回應日本並進行和談,隨戰爭繼續進行,條件會變得如何將不可預料。果不其然,在南京淪陷後,日本又提出了追加條件,要點為:「(一) 放棄容共、抗日及反滿政策。(二)擴大華北、內蒙、華中的非武裝地帶。 (三)承認內蒙自治及華北特殊政權,並保證駐兵。 (四)中國必要的賠償。」這下好了,看完條件的蔣介石無法接受了,中日和平交涉自此陷入僵局。


三次近衛聲明與南京國民政府

得不到蔣介石的回覆,日本於1938年一月16日發表了聲明,史稱「近衛第一次聲明」(因是由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近衞文麿發表),聲明大意是:我們日本帝國給過你中國政府機會,但你不把握,所以我們不再以你(國民政府)為對手了,然後,希望中國能有願意與我們合作的新政權建立,我們可以好好交個朋友(邦交),一同發展。老蔣看完聲明生氣了,立即駁斥這聲明,並強調抗戰到底的決心;往後後中國政府官方再無正式地與日本進行和平交涉。

雖然已經很長了,但還得把故事講完,既然剛剛提到的是「近衛第一次聲明」,既說「第一次」,就是不只一次囉?!沒錯,近衛聲明總共有三次。第二次在同年十一月3日,聲明宣揚建立「大東亞新秩序」的理念,並改變第一次「不在以國民政府為對手」的方向,表示「倘國民政府能放棄向來的指導政策,更換人事實求更生,日本並不拒絕。」意思就是給你中國政府一個台階下,現在反悔還來得及;想當然爾大日本帝國還是沒得到回應。十二月22日,近衞文麿又發表了第三次聲明,重申東亞新秩序內容,並表示願在相互鄰善友好、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的基礎下與中國和談。就在第三次聲明發表後,我們期待已久的置頂圖主角登場了。

汪精衛致電蔣介石,根據近衛第三次聲明,說明中日二國有調停的可能性,內容透露汪極力主張和平談判,也對其成效持樂觀態度。他老兄不僅發電報給蔣介石,還在隔日發給國民黨中央黨部,主張應以「互鄰善友好」、「共同防共」和「經濟合作」為根據,與日本進行和談,也表達了為中國求和平的渴望:「中國抗戰之目的,在求國家之生存獨立,抗戰年餘,創鉅痛深,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,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,即抗戰之目的已達。」這電報即是有名的「艷電」(不知道沒關係,你現在知道了),充分表達了汪精衛主和的態度。無奈當時國人與海外僑胞抗戰情緒高漲,「艷電」不但沒能尋得支持,反而來一陣撻伐,至終使汪被國民黨開除黨籍,並撤銷所有職務。

後面的故事,就不細談了,簡單說來,被國民黨開除的汪精衛,以及許多抱持相同理念的人(包括上篇提到的周佛海和梅思平等低調俱樂部會員),往後繼續與日本接觸,最終與日達成協議,在日本的輔助下成立南京國民政府(或許這就是第一次近衛聲明所說的新政權吧!)。至於為何這班人會選擇走上跟日本合作這條路,是有利可圖?還是真覺得中國打不贏,所以盡快和談以免有更多損失傷亡?又或許是其他原因?這個問題留給各位去探討吧,畢竟每個人的視角不同,得出的結論可能都不一樣。


後記

如同上篇所說,本文不是要翻案,不是要把狗熊變英雄,抑或把英雄變狗熊,只是提出另一視角,讓大家可以更多元的角度切入歷史,啟發更多想法。跳脫「成王敗寇」的史觀,或許你會發現歷史其實很有趣;因為歷史上發生一件事,後人可能有千百種不同的詮釋。

雖然寫了兩篇,其實很多細節還是沒能涵蓋,這畢竟不是學期報告或者專題論文,所以如果對和平運動這個主題,還想更深入再自行查查網路資料或相關論文、專書吧,或許你會有另一番的見解。


#歷史 #人物 #民國 #和平運動 #汪偽政權 #汪精衛 



65 views0 comments

Commenti


Join our mailing list

Never miss an update

bottom of page